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要求“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的运动标准,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能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这一举措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具体落地,更将体育锻炼置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位置。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往往侧重于事后的干预与疏导,然而,比治‘疗“已然”更关键的,是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通过教育环节中的科学安排与日常实践,从源头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体育锻炼,正是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促进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的分泌,显著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情绪稳定性、提升个体幸福感。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而言,“每天2小时”的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能为心灵构筑起一道抵御负’面情绪的“免疫长城”。
实践中,要将科学认知转化为普惠成果,真正落实“以体强心”的政策目标,还有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科学统筹,确保学生“有时间”运动。必须坚决杜绝文化课挤占、挪用体育活动的现象。学校应优化课程结构与课时安排,为体育锻炼留出专用时段,探索推行“课间15分钟”等方案,延长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教育管理部门应将体育活动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深化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让学生真正“有时间”去运动,而不是在学业压力的缝隙中“挤时间”锻炼。
面对校园场地紧张、体育设施不足等现实困境,浙江等地的探索突破了传统思维局限,将视角从“大操场”转向“微空间”:善用学生出没频繁的“毛细血管”地带,“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条连廊、每一个拐角、每一方天井、每一面墙壁”,将原本单调的走廊改造为“运动长廊”,在墙面安装可调节的篮球筐和攀岩点,在转角、门框处设置跳绳、吊环等微型运动点,将天台改造成“空中运动场”……见缝插针、化局促为开阔,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变成潜在的运动场所,极大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
丰富内容,确保学生“有兴趣运动”。在保障了基础的运动条件后,更须在运动的内涵与形式上“动脑筋”。倘若“每天2小时”只是枯燥的跑圈、机械的队列,其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要通过创新运动形式、丰富项目内容,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在兴趣。在田径、球类等常规项目之外,可以引入抽陀螺、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等传统游戏,攀岩、飞盘、滑板等新兴运动,鼓励各地结合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开发校本体育课程。同时,定期组织“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魅力,让体育锻炼从一项被动完成的任务转变为一种自觉坚持的热爱、终生相伴的生活方式。
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体育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体质与体能,更关乎精神与人格。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绝非简单的数字要求,而是一场关于教育理念、资源配置与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从保证时间、开拓空间到丰富内涵,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每一步都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与决心,如此,方能让政策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日常,让他们在每一声呐喊、每一滴汗水中,锻造出能够笑对风雨的强健体魄与强大内心,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筑牢健康基石。
